红军过草地(第一篇)
《远处的星星》这本书让我真正的意识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就是要经过“死亡之地”草地。也让我感受到了红军前辈的艰辛和不易。
看起来如仙境般美丽的草原,却处处充满了危险,许多红军战士在草地饿死,累死,被沼泽吞没,非常残忍,可是勇敢的红军战士还是坚强的挺过来了。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远处的星星,远处的灯火,就是光明,就是希望。我们现在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还挑食,浪费粮食。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革命战士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我想只有在那个时候,也许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了粮食的可贵。
“ 那小小的青稞苗像指尖的太阳,将他们心的角角落落都照了个透亮。一种力量从指间流淌到全身,那青稞苗在众人间传递。他们都那么在指间捏着,专注地看,没人说话,草地上很安静。”远处的星星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生命。现在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远处的星星读后感450字(二)
《远处的星星》写的是红军收容队过草地的艰辛历程和最终克服种种困难、困境胜利走出草地的故事。
如红军在路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走着走着一匹马突然现进泥沼里,一名战士迅速跑过去救援,因为那匹马背上驮着两袋青稞面。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粮食就如没有弹药一样预示着战争的失败,伴随着失败的就是死亡。
再如,在一次部队粮食急缺甚至要断粮了,其中有一名军医去找野菜为部队提供补给,可是有些野菜有毒,但是军医为了给部队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亲自尝试野菜,最终这名军医由于食用过多的带有毒的野菜牺牲了,但他却为部队换来了更多粮食。
书的最后说他们走出了草地,所有的人都面黄肌瘦,丑陋无比。可是脸上却洋溢着激动,快乐的微笑:他们打败了死神!这时,远处的星星也在闪烁着。
在过草地的途中,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了,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即使你有再多的钱,可到那里还是没用。就谈谈现在吧,咱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衣食无忧。而我们却肆无忌惮地浪费粮食,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粮食都是用革命战士的汗水和血水换来的呀!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能浪费粮食。所以,珍惜现在,珍惜粮食,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吧!我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做到这四个“珍惜”的。
远处的星星读后感450字(三)
当我第一次拍捧到这本书时,心里有些不屑,特别是在我看到书皮上的简介的时候,心里想:远处的星星和红军过草地有什么关系呀呢?但当我看到四分之一是,以前的想法来了个天翻地覆。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的呢,赶快来看看吧。
这本书是以红军过草地为主题,以欧喜洋,汤敏吉,沈得天……这些人物为主角,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他们组建的收容队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危险,终于走出了草地。其实,刚开始我也和坛子他们一样,认为草地只是一片荒凉的地方,没有敌人,没有危险,有什么可怕?但是在作者的生动的描写下,我终于明白了草地是如此险恶。我不得不佩服他们,在饥饿面前不低头。其中,我最喜欢沈得天,我喜欢他的机智,他的坚持。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那棵青椤,他们也就不可能走出草地。
红军过草地(第二篇)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
伴随着于都河溅起的水花,这首深情悲壮的影响了几代人的《十送红军》,在央视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放后,又一次激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它再现了当年“红军夜渡于都河”、“子弟兵,别故乡”的动人情景。
于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红县和巩固后方”。全县先后有6.8万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钟良树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英勇顽强,为夺取全国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9年春暖花开之时,记者在南京城南翠屏清华园的一栋清静的住宅楼里,拜访了老红军钟良树老人。老人慈眉善目,话题从他的故乡于都谈起,谈到长征,谈到解放,谈到改革开放,谈到部队建设,谈到养生之道。钟老的话匣子一打开,好像关不了闸似的,兴致很高,不经意间谈了一个多小时。
一
1917年12月4日,钟良树出生于江西省于都县马安乡贡布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割草、打柴,上过四年私塾。
1929年1月,、、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来到赣南开辟创建了赣西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钟良树于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干得很起劲。1933年春,中共中央局提出“创造100万铁的红军”的号召,赣南苏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扩红热潮。钟良树是村里“动员小组长”,动员乡亲们参加红军。钟良树说:“为了说服我的叔伯哥哥当红军,我还掏了18个铜板给哥哥!”这一年,16岁的钟良树也穿上了军装,成了他家族的第三个红军战士。他分配到红五军团,因为读过4年私塾,算是个“秀才”,成了宣传队的宣传员。
参加红军不久,钟良树就参加了黄陂战斗和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遭受失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苏区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8.6万多人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钟良树随红五军团最后撤离战场,于19日晚到达于都县城北部。钟良树说:“长征开始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我们还以为是宣传队搬家哩。领着我们走,我们就一直跟着走……”
二
长征途中,钟良树担任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宣传员。长征的艰险,使得宣传鼓动成为重要的精神食粮。当时宣传队也就几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娃娃,他们一路上刷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红军的十大主张,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他们还打竹板唱山歌:“哎呀哩……”唱得最多的是“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钟良树说:“开始的时候,只有六项注意,后来才发展成八项注意。”更多的时候,“哎呀哩”一开腔,竹板打起来,后面全是自己现编的歌词。每当部队集合、站队、做饭、行军,尤其是走艰难路段和行军疲劳时,宣传队都要及时跟上来。哪里路难走,哪里部队行军容易疲劳,宣传队员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口琴,有的打竹板,还有的扭秧歌,即兴创作宣传部队的好人好事和英雄模范事迹。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一块银元,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缴的党费。长征途中,像这样可歌可泣的事例几乎天天都有,可说是层出不穷。红军队伍每天都信心十足地顽强地向前,向前……
1935年6月初,中央红军来到夹金山下。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000多米高的大雪山。山上风呼啸,雪飘飘,积雪终年不化。高山大气含氧稀薄,是生命的!向生命进军,无疑是向死亡挑战。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根据总部要同志们在爬雪山时,多穿衣服,穿好鞋袜,打好绑带,并带上生姜、辣椒、烧酒等东西的电令要求,部队决定:在山下休整,并做好爬雪山的准备工作。可是,在这荒凉之地到哪里去找棉衣、棉花、棉布呢?钟良树灵机一动,有了,将轻装后剩下的单衣、长袍,找些旧羊毛、烂布条絮起来当棉衣穿。但是,他拿起针线像千斤重,怎么也缝不起来。这时,女战友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做针线活:先把两件单衣叠在一起缝成夹衣,把碎毛、碎布塞进夹衣中铺垫均匀,然后把口子缝起来,一件粗糙但能御寒的“棉衣”很快就做成了。
爬雪山了。红军在陡山上左右往返穿梭,好似用人垒起来的“之”字,十分壮观。钟良树来自山区,自幼参加生产劳动,练就了一副铁脚板,原以为爬雪山不在话下,但是,他高山反应厉害,经受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开始爬山时,还能对付,可是后来就不行了。山越高越冷,越高越险,越高积雪越厚,有的地方积雪没过膝盖,有的地方齐腰深。口渴了,水壶已经空荡荡;肚子饿了,带的干粮全吃光;鼻子在滴血,嗓子干得在冒烟;寒风袭来,冷得上牙敲着下牙,脸上冻得全变成青紫色。大家在风雪中挣扎着,喘一喘,停一停,一步步艰难地向山顶攀登。快到山顶时,又突然遇到雪崩,牺牲了不少红军战士。钟良树说:“到后来我实在爬不动了,想坐下歇息。但刚坐下,在一旁的战友用力拉我一把,大喝一声‘不能坐,慢慢爬!’后来我才知道,爬雪山一坐下就永远起不来了,就要送命。战友的救命之恩,我终身不忘!”
三
翻过夹金山,钟良树随部队来到草地边缘地带?毛儿盖。上级指示要在这里筹粮,准备过草地。这是藏民区,除了土司宫、喇嘛庙建得富丽堂皇外,一片荒凉,人烟十分稀少。由于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当地群众都逃走了,筹粮十分困难。
有人借用李白的诗句说:“雪山之难,难于上青天。”可是过草地,比爬雪山还要难。主要是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还有时间长。爬雪山,一天一夜;而过草地,七天七夜。这里的草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无边无际,而且天气多变:早上乌云滚滚,冷雨霏霏;中午的时候,突然晴朗,但顷刻之间又是大雨滂沱。钟良树说:“草地里面很多都是沼泽地,一不小心,踏破草皮,就会陷入泥潭中。只要一陷进去,越陷越深,就很难爬出来。我过草地不久,就碰上这倒霉事,好在战友救了我,才幸免于难。”
过草地,最大的威胁还是饥饿。走到草地中心地带时,大部分指战员都断粮了。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用树皮、野菜充饥,但是这些东西很快就找不到了,后来什么都吃,草根、皮带、皮包都吃,只要吃下去毒不死就吃。有一首《皮带歌》写得好:“牛皮带3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战友细品尝。”在饥寒交迫时,心细的红军女战士发现了一个可以找到粮食的办法,就是在牲口粪里寻找没有被消化的青稞粒。他们把这些青稞粒用水洗干净,然后煮熟煮透下肚。其实,这种“粮食”人吃进肚里,也不容易消化,还不那么卫生,但是为了充饥,为了活命,也顾不了那么许多了,硬着头皮吃下去就是了。过草地时还缺盐,许多人都得了浮肿病,钟良树也得了浮肿病,走路没有一点劲。“活着走出草地,去打日本鬼子”的战斗口号,成了当时指战员的精神支柱。他们硬是靠对祖国的忠诚,靠毅力,一步一步地过了草地。钟良树特别顽强,他一步一艰险,一步一壮歌,创造了三过草地的奇迹。
钟良树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了定陶、鲁西南、兰封、金乡、汤阴、广济、襄阳、淮海、渡江、邛崃、成都、上甘岭等战役战斗。全国解放后,任十二军干部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64年2月后,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69年1月,任新疆北疆军区政委。1979年1月,任江苏省军区顾问。1982年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和部队建设,继续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安度晚年。
四
钟良树今年92岁高龄了,身体还是那么健朗,腰不弯,背不驼,思维敏捷,说话清晰,和蔼慈祥的面孔没有显出老态龙钟的样子,也看不出饱经风霜的痕迹。时至今日,生活还可以自理,洗脸、洗脚、穿衣、脱衣、刷牙、上厕所等都不要别人帮忙。孔老夫子曰“仁者寿”,意思是说,仁慈随和而有节操的人健康长寿。我向这位寿登耄耋的老人表示:“愿意分享您的养生之道。”他幽默地说:“我享受高龄是上帝犯糊涂,把我忘了啊。”
钟老有子女6人,加上孙辈,现在是19口人之家。后辈干得很好,先后走出了1个副军级干部、3个师级干部、1个团级干部。孙辈6个除1个最小的孙子上小学3年级外,其余5个都是大学生(其中一个赴法国留学,攻读研究生;一个赴新西兰留学,在硕博连读)。晚辈的成就都离不开钟老的教诲。子女和孙辈对他都很孝顺,常抽空回家看看,节假日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家庭和谐美满,这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第二,生活讲科学,遵循规律。他早上五六点起床,午饭后睡午觉,晚上看央视《新闻联播》,到10点左右入睡,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作息时间严格遵守,可说是雷打不动。他说:“地位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到了晚年只有健康是自己的了,不保重身体不行啊!”。第三,不吸烟,不贪杯,只喝一点啤酒。第四,注意饮食。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口味少盐清淡,吃饭七八分饱。他说,还是医生说得好,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多数人不是饿死的,而是吃死的。乱吃多吃东西不利于健康,还是家常便饭好。大鱼大肉,大吃大喝,怎么行?第五,心胸开朗,从不发火,不生气。遇到不顺心的事,想得开。钟老说:“想当年,我们一起参加红军的战友,许多都牺牲在战场上,我是幸存者,也是幸运者。想到这一点,还有什么想不开呢?到了晚年,我是过一天,乐一天;乐一天,赚一天。”第六,坚持锻炼,目前仍坚持散步。他说,自己既不会什么武功,也不会什么保健操,只是坚持每天散步。人的衰老从脚开始,健身就要先健腿,散步是锻炼腿的最好办法之一。
红军过草地(第三篇)
张力雄,103岁,开国少将。16岁入团,18岁入党,19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21岁参加长征,曾任红五军团第四十五团政委,转战南北,功勋卓著。
南京市南瑞路将军大院的一幢两层小楼里,采访了这位身经百战的百岁长者。一见面,张力雄就紧紧握着记者的手,高兴地说:“辛苦了!辛苦了!自北京赶来采访。”
采访结束,记者献上自拟嵌名联:“力担百战奇功,雄跨期颐大寿。”老人很高兴,颤巍巍地题赠八个字给记者:“红色情怀,责任担当。”其实,长征并不遥远,人生的旅途就是一次长征。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选择,在人生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也就是一次新的“出发”。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永远不过时。
两到“红都”瑞金
张力雄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的一个贫寒农家。
1932年,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指示,号召扩大红军队伍。张力雄在当地第一个主动报名参加了红军。之后,他又惊喜地接到中共上杭县委的通知,决定直接调其进红军学校学习,并立即启程到江西瑞金报到。
入校后,他就被编入政治营一队二班。在校期间,每日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既有教员的传授讲解,又有学员之间的切磋交流;既有课堂上的问题解答,又有野外实地作业;不仅学政治、学军事,还学文化。张力雄为自己能有机会进入红军学校感到欣喜和自豪,很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
1932年10月,张力雄从红军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红军第三十四师一00团一营机枪连任指导员。到团部报到时,团领导指示营长发给他一支左轮手枪。授枪时,营长严肃地说:“你是红军学校的优秀学员,我们欢迎你来我部工作。这支左轮手枪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来之不易,希望你珍惜,并用它多打敌人,多缴敌人的枪,为那些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同志报仇,为革命的最后胜利立功!”张力雄接过枪,感觉自己的双手因激动而有些颤抖。他手捧参加革命以来拥有的第一支枪,用洪亮的声音向营长表明了自己杀敌立功的决心。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后,革命形势有了新的变化。红三十四师等入闽,张力雄英勇作战,接受战争的洗礼。
张力雄参加革命后,才知道曾到他的家乡进行过有名的“才溪乡调查”,并在古田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他为没能一睹主席的风采而遗憾。作为一名红军基层干部,他经常听到各级领导传达的重要讲话,接触到代表党中央、中革军委下达的指示、命令等,想见的愿望也因此与日俱增。
1934年1月,张力雄正在闽西北前线作战,军团政治部通知他代表红三十四师去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接到通知后,他非常高兴,经过七八天的行程,到达了瑞金城。
年轻的张力雄估计没有想到,这是一次即将载入红军史册的重要会议。会议将对红军政治工作的目的和方法做出规定,提出要求。参加会议的有团以上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和部分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共258人,是红军创建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
根据日程安排,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都要列席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闭幕式,并听取大会报告,令张力雄高兴的是,主席当天也要参加,他兴奋得彻夜难眠。那一天,为了能坐在前排,更好地端详等中央领导人的风采,张力雄一大早就赶到了会场。进去后才知道,大会规定代表必须按指定的位置就座,而列席代表均被安排在会场的最后几排。由于场内光线不好,坐在后排的他只能看到主席台上几位中央首长的面部轮廓,看不清的容貌。
张力雄边听报告边想,今天是见的好时机,若错过了,今后可能就更难了。于是他急中生智,在大会快结束时提前几分钟出场,站在会场大门外等候。散会了,来了!张力雄顾不得许多,急忙挤到前边,恭恭敬敬地给行了一个军礼。
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张力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他响亮地回答。和蔼可亲地问他是哪里人,张力雄赶紧回答:“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人。”一听就说:“哦!我晓得,我晓得。才溪是模范乡呢!你要争做模范啊!”……回到住处,张力雄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就在这一年,21岁的张力雄被提升为红三十四师一00团政治委员。作为一个红军团的政治主官,他清楚地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漫漫征程中的“铁流后卫”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在漫漫的长征途中,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张力雄就是“铁流后卫”中的一员。
长征开始时,他担任红五军团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张力雄率教导大队随红五军团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抢渡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天险。一路上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走过了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广大地区。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翻越了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达维村胜利会师。全军上下情绪高涨,一致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此后,红五军团改为红五军,党中央决定由红五军、三十二军及四方面军的三十一军、三十三军、九军组成左路军,由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率领,经卓克基、马尔康、查理寺进入草地,过葛曲河向班佑、巴西前进,在包座地区与右路军会师后共同北上。
由于分裂红军,张力雄所在部队被迫三过草地,受尽磨难。张力雄晚年回忆起过草地这段情形时,百感交集。他反复诉说过草地时的动作要领,比如行军时不仅要盯着比较结实的草丛走,而且要下脚轻,起步快,一旦情况不妙,赶紧转换路线;危险路段大家要手拉着手小心地往前走。这些今天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话语,却是当年许多红军指战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草地行军,每走一步都要消耗很大体力,可谓步步艰难,处处险恶。白天艰苦的行军已使人疲惫不堪,到了晚上还是无法休息。因为遍地沼泽,根本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只能选一些稍突起的草包或小河边有灌木的地方宿营。汗水、雨雪把衣服全弄湿了,也找不到干柴生火烤干,只好三人一组背靠背坐着,利用彼此的体温将衣服慢慢地焐干,并借相互的支撑打个盹。刚一闭上眼,又是虫咬,又是寒风,使人难以入睡。
作为过草地的最后一批红军,左右1000米内能吃的野菜早被先头部队吃光了,张力雄动员全团同志把枪皮带和土造牛皮斗篷拿出来,集中到供给处统一分配到连。张力雄和叶团长率先献出自己的皮腰带。
叶团长还开玩笑地说:“政委,你舍得吗?”张力雄毫不犹豫地答道:“有什么舍不得,能给战士们吃饱肚子最重要呀!”张力雄的这根皮带在全团是有名的,它又宽又长,黄得发亮,那是1934年初夏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怀洲送给他以作纪念的。但是为了让同志们走出草地,再舍不得也要贡献出来,一根皮带可以让好几个战士吃上一顿饭呢。
终于走出了草地,大家十分的激动:“出草地了!出草地了!”……
高台血战中九死一生
1936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军政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率领下,撤离甘肃省山丹、永昌地区西进。军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马步芳集中兵力实施尾追,西路军边打边进。1937年1月1日拂晓,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第十三师第三十九、第四十五团和总指挥部骑兵师、特务团各一部共3000余人攻占高台。敌军连续发起30余次进攻,红四十五团政委张力雄认为:“战斗的激烈程度是我军长征以来罕见的。”
高台血战中,红五军3000余名官兵大部牺牲。战斗到最紧张时,突然一发炮弹在团指挥所附近爆炸了,飞溅的弹片击中了张力雄的左腿,鲜血直流。他不得不从阵地上下来,刚到卫生所把伤口包扎好,就听到城西骤然枪声大作,人喊马叫。张力雄赶紧叫警卫员出去看个究竟,谁知一去未归,而马匪军的嚎叫声越来越近。他感到情况不妙,抓起一根扁担,忍着伤口剧痛冲出卫生所,一瘸一拐地向东北城墙走去。在一条小巷里他遇到一位当地老乡,老乡神色紧张地说:“红军同志,马匪进城了,你腿上有伤,快到我家里躲一躲吧!”老乡扶着拖着伤腿的张力雄跑回自己家里,他把张力雄藏在家中的夹墙内,每天送进麦糊稀粥让他充饥,又买来治伤的草药让其服用和擦洗伤口。这样过了四天,老乡看马匪的搜捕有所放松,便准备送张力雄出城。一天傍晚,老乡把张力雄装上马车,在他身上覆盖了厚厚一层杂草和猪马粪,伪装成送粪车送张力雄出城。守城的匪兵见赶车的老乡衣衫褴褛,车上的猪马粪又臭气冲天,草草盘问了几句就放行了。老乡将马车赶到四顾无人之处,赶紧掀掉张力雄身上的杂草和杂粪,说了句:“快走!向西奔!”几天后,张力雄又被一位好心的老乡带到了临泽倪家营子,找到了西路军总部,回到了自己的部队里。
张力雄一边讲述着,一边拍着被弹片击过的左腿,高声说:“好险啊!我在高台差一点掉了头!是高台老乡救了我!”由于战争的残酷与情况的危急,张力雄当年没记住营救他的那个老乡的姓名。直到1984年,时任福州军区顾问的他凭借一些印象,给高台县办写了一封信,述说他“1937年元月高台城失陷后,被一位住在高台城西城河沿的人家营救”之事,并请办查找这个人是否还活着,他要联系感谢。办派人调查,才知道营救了他的这个人叫柴维仁。那年,柴维仁还活着,但由于“”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太重,余悸未消。柴维仁郁郁中闭门谢客,拒见任何人,第二年便辞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