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自谋生路京西木材厂破产后,越来越多的职工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步伐。脑子活络一点的,会主动揽活,或者开一家个人工作室,要么跟着装修队,成为游击队的一员。那些适应比较慢的职工,通常是早上带着一个木板\/纸板出门,然后往招工的地方一座。精通木工手艺,擅长家具制作、木门窗安装,熟练使用各种木工工具,多年木工经验……反正意思都差不多。看天吃饭。有活就干,没活就干坐着。这是大部分下岗职工的写照。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揽活,以前在工厂,他们根本不需要跟客户\/业主接触。只要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就能拿到工资。现在则不然。且不提下岗的职工非常多,天桥下、路边,到处都是竖排揽客的人。即使没有大规模的下岗职工,仅凭这样的拉活手段,也很难抢得过那些下海已久的木工。而今,木工活算是熟人生意。通常是这家介绍那家,一家一家作。真从路边找木工的,很少很少。即便有,大部分也是零活散工。运气好的话,饿不死。运气差一点,只能饱一顿,饿一顿。期间,也有人找过李杰,希望让他帮忙介绍一点活。能帮的,他基本都帮了。那些帮不了的,那是真帮不了。毕竟,他又不是主做家装,而且部分人的手艺又不达标。拒绝的次数多了,来的人就越来越少。一些风言风语也传到了他的耳中。什么‘变了’、‘有钱不带大家一块发财’之类的话,他压根没放在心上。他是不是那些人的爹。凭什么样样管?早几年,三分厂里的部分职工就提前下海了。那些人才是他的心腹。提前下海的那批人,不说人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至少是吃喝不愁,手头宽裕一点的,凑一凑也能买得起房子。二环内买不起,四环也是可以买的。好歹是燕京的房子。再不济,还有通州、昌平那边。那边的房价很便宜,只要2000左右一平,部分楼盘,一千大几也是有的。虽说现在荒了一点,但十几年一过,还是很繁华。毕竟是首都。哪有差的地方?就像陈晓鸥买的那套房子,位置在丰台附近,搁在老燕京人眼里,三环外都是郊区。但现在差,不代表以后差。一套90多平的两居室,一共花了40万不到。平摊下来,一平方只要4000多,十几年一过,至少翻十倍,甚至更多一点。买到就是赚到。当然。如果要算上通货膨胀,物价等因素,涨幅肯定没有十倍那么多。90年代末的四十多万,跟后世的3、400万也没有多大差别。这时候的钱,它值钱呐。白住十几年,还能卖出几百万,不论怎么算,那都是赚的。有了房贷压身,陈晓鸥过得更节俭了。房贷。哥哥姐姐借的钱。都是大山。往年换季,她肯定买上两三套衣服,现在只有夏天买买新衣服,秋冬换季,能不买就不买。以前的衣服又不是不能穿。另外,各种聚餐,她也去的少了。别人请客,总归要回请,哪有白吃的?既然不请客,那就不去聚餐。我不吃你的,你也别吃我的。偶尔,陈晓鸥也会怀疑自己,为了一套房子,值得吗?就这还是房贷的钱。如果算上装修,压力还会更大。不过。她只是偶尔这么想想,真让她重新选,她肯定还是选择买房。有自己的房子,总归会安心一点。而且,再面对催婚,她也有了借口,还是他哥亲口说的。未来没有子女,她就靠房子养老。有房,她的腰杆都直了。如果以后升职,挣了大钱,她还准备买房,到时候自己住一套,租一套,退休日子就不用愁了。……一转眼。下岗的人,更多了。从97年开始,每年下岗的人数都在几百万。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包括陈晓鸥,也是心惊胆战。虽然她上班的公司是外企,但外企终究也是要靠市场活着的,如果经济越来越差,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另外,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已然是肉眼可见。陈晓鸥他们公司,去年的年终奖直接缩水了50%。腰斩!少了那两万块,对她来说,那是雪上加霜。换做没买房,她还能找哥哥姐姐借一点,但现在不成了。买房的时候已经借了